」,瑪莎也曾評價阿信的歌曲狀態其實是糖果與苦藥相互包覆,有平衡與矛盾才能有厚度。
周宗志特別提到,林詔恩和伍祐城也都有打中職賽事,現在是季後時間,明顯感受到他們身體都在疲勞狀態,特別是林詔恩,但他2次登板都展現調適能力,讓表現不至於落差過大,在年輕投手中很少見。」葉君璋透露,味全龍隊老闆也擔心徐若熙的身體狀況,「會打電話來問他有沒有問題」。
亞洲棒球錦標賽台灣隊投手群表現亮眼,預賽依序對上韓國、巴勒斯坦、香港,超級循環賽與日本、菲律賓隊交手,昨日冠軍戰再與日本隊交手,投手群6場比賽僅失5分。周宗志也提到孫易磊這一年進步很大,明(2024)年展開日職球季後,如果決勝球可以練得更棒,無論未來在職棒,還是國際一級賽事都會有不錯發展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 2023亞洲棒球錦標賽開幕戰由地主台灣隊與韓國隊交手,台灣隊先發徐若熙完成7局投球任務,第8局由孫易磊(圖)接替登板。周宗志先前多次帶領青棒國家隊打國際賽,現在接任業餘社會隊新北禾聯棒球隊總教練,此次是首度入成棒國家隊教練團。上一場徐若熙先發時,母隊味全龍隊總教練葉君璋就在本壘後方觀眾席看球,昨日葉君璋同樣有到現場看子弟兵。
徐若熙昨日再度於冠軍戰登板抗日,用74球投5局,僅被敲出4支安打,飆出8次三振,因隊友失誤掉1分非責失分。徐若熙的好表現也獲國外球探關注,對此葉君璋說:「合理啦,如果他好到被國外注意,或有一天被簽走,我們會替他高興,唯一擔心只有他的身體健康。但在驗屍後,他們宣布這對夫婦是餓死的,老鼠一定是在他們臨死前吃掉了他們的手指和腳趾。
北韓的食品供應長期以來一直不穩定,但隨著進入北韓的食品減少,價格飛漲,使每個人的生活「變得更加艱難」。他們的發動機轟鳴著,但金先生只能聽到自己怦怦直跳的心臟聲。」但崔在勳指出,目前的形勢遠沒有上世紀90年代饑荒時那麼嚴重:「我們聽說,人們已經找到了量力而行的生存方式但明治以後,近代化的過程中,受到西方性別科學,以及視同性愛為一種罪過(例如會實際以法律制裁男同性戀)的價值觀影響,使得日本也將同性戀視為「變態」、性別「倒錯」,進而開始邊緣化。
對LGBTQ的排斥 就像寄宿制男校,在只有男性存在的環境,或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環境,都有男性之間的戀愛萌芽。如今在當事人努力抗議社會對男同性戀如此排斥之下,好不容易才消除或者減輕將同性戀當成異常性關係,同時也不再是用法律制裁來抑制的族群了。
而且我們可以發現,像這種「男色」、「女色」優劣論,往往有人主張「男色」比較高尚、比較有藝術性,價值也較高。首先,江戶時代以前的「男色」,比起成人男性之間的戀愛,成年男性和未成年——也就是大人與少年之間的戀愛才是主流。當友情與愛情融合,就會發展成性愛。西鶴為了精確描寫這兩種色道,還留下一部強調「男色」細節的《男色大鑑》(1687年)作品。
其反映在森鷗外(《性慾的生活》1909年)和福永武彥(《草之花》1954年)的文學作品中。明治以後,變成性別「倒錯」 雖然我們不能忘記剛才闡述的那些負面事實,但單就不會把男性之間的性愛關係當成「倒錯」或性別異常、病態,甚至歧視他們為「變態」這點來看,江戶以前的「男色」,在社會上確實較為自由。而且這樣的關係,也只會在少年15歲左右時,維持短暫幾年。眾所周知,在以男性為主的古希臘社會中,男同性戀和少年之間的愛都習以為常。
因為「男色」和近代的「男同性戀」其實似是而非。少年並不是共度一生的永久伴侶。
但這樣的現象,同樣存在於西方社會。主角隱瞞自己的性慾望和戀愛感情,就這麼過活。
文:佐伯順子 「男色」較為高尚 在大眾認知中,日本社會對於LGBTQ的理解,算是較落後的國家。近代西洋文學和電影當中,也有愛德華・摩根・福斯特撰寫的,以男校為舞臺的《莫利斯的情人》(Maurice/1971年),還有以寄宿制為舞臺,訴說學長與少年之間的戀愛的法國電影《寄宿學校——悲傷天使》(日文片名・1970年於日本公開/原名Les Amitiés particulière),這些都與在日本男校孕育而生的男同性戀很相似。因此,江戶時代的男情聖,必須精通「男色」和「女色」,可謂日本的唐璜。在社會學的概念裡,「同性友愛」的團體中,有一種顯著的現象,由於身邊沒有女性存在,男性受到環境影響,彼此會萌生情愫,然後滿足對性的慾望。戀愛的爾虞我詐以及相關知識,在當時的日本稱作「色道」。基於這點,就和追求雙方當事人的主體性、關係的平等,同時還要和異性戀夫妻有同等伴侶關係的現今「男同性戀」,有明顯的差異。
這樣的概念,與描寫著名詩人阿蒂爾・蘭波與保羅・魏爾倫之間性事的電影《全蝕狂愛》(1996年/Total Eclipse)不謀而合。男性之間的戀愛別說被視為性別倒錯或是變態,反而被評為一種美。
三島由紀夫的代表作之一的《假面的告白》(1949年),就是以當事人的第一人稱,鉅細靡遺地描寫視同性戀為異常行為的近代日本。但單就男性之間的性愛來說,日本在歷史上,其實是非常寬容的社會。
就像井原西鶴的《好色一代男》(1682年)和《好色一代女》(1686年)廣為人知,也是文學當中重要的主題。即使說到性關係,少年基本上也都是被動的一方。
這樣的想法,在江戶以前的日本便已存在。就像大家會為各自的興趣爭論,想比較烏龍麵和蕎麥麵,還有貓和狗,擁護者的意見都以風趣的形式被留下。換言之,日本的「男色」絕非是遠東島國固有的特殊文化,而是超越時代、地區,存在於男性心中的一種普遍慾望。只不過,在西方社會中,例如英國二十世紀半葉前,男性之間的性關係,會受到社會、法律嚴厲的制裁。
在江戶時代以前的日本,這種男性之間的關係,並不會被當成異常性向打壓,也不會有歧視的目光。一旦成年男性覺得不新鮮了,少年們在「男色」關係當中,就會被輕易拋棄。
極端一點的,甚至會威脅少年,要是元服,就會被殺死。性愛由成年男性主導,少年無論是社會地位還是性關係,都是弱勢。
另外,日本「男色」認為男同性戀比異性戀更具藝術性、更有美感。再加上,和少年相戀的成年男性們,為了確保繁衍子嗣,照理來說都會和女性結婚。
這個名詞不只適用於異性戀,也包括男性之間的戀愛。膩了隨手一丟 但是我們不能將這種歷史事實當成根據,認為「日本從以前開始,就是對LGBTQ很寬容的社會」。這絕非是日本特有的現象。有句話是「色道有二」,意思是戀愛有「女色」(男女戀情)和「男色」(男男戀情)兩種。
尤其以位於山岳之中,禁止女賓的佛教寺院,或是武家社會這種以男性為主的組織,還有以男演員組成的歌舞伎——諸如這種只充斥著男人的團體最為興盛。少年們其實是只能服從成年男性的自私心態的弱勢存在。
在江戶時代,以「色戀」和「好色」來形容戀愛和情事。將藝術至上主義、耽美主義與男同性戀融合,也是日本「男色」的特徵之一。
另一方面,明治以後的日本,在寄宿生活的男校中,也還留有「男色」文化文:佐伯順子 「男色」較為高尚 在大眾認知中,日本社會對於LGBTQ的理解,算是較落後的國家。